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下个月,三季度的GDP数据又将新鲜出炉了。可以预计的是三季度GDP增速应该会高于二季度的7.5%,市场对于今年完成经济增长7.5%的目标也会更加有信心。然而,也一定会有很多人提问,GDP的真实度到底有多少?

最近我重读了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他认为中国实现工业化晚于欧洲是因为中国不能用数目字来管理国家。中国历史上一向缺乏准确的宏观数据,这也成为了当今经济史学家的一大困扰。举例来说,乾隆时期(1741年)都搞不清国家到底有多少人,当某些大臣提出要重新修订人口管理制度的时候,居然有很多人认为这样做毫无意义,“若每岁清查,诚多纷扰”。而那个时候英格兰银行都成立了半个世纪了。由于没有翔实的数据,中国政府缺乏现代化治国的能力,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在“数目字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尽管GDP在二次大战之后逐渐成为了衡量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但中国却直到1985年才开始计算GDP。GDP属于“国民账户体系”,然而中国在1985年以前一直使用的是“物质平衡表体系”。这种方法是由前苏联发明,并曾经被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使用的一种统计系统。即使在今天,古巴和朝鲜也仍然在沿用这种系统。

物质平衡表体系和国民账户体系有很多区别,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是物质平衡表体系不考虑服务。中国虽然从1985年起开始计算GDP,但直到1993年才彻底抛弃了物质平衡表体系。而1985年以前的中国GDP是在1985年根据其他的经济数据倒推出来的,因此可想而知这部分GDP数据的准确度不可能太高。

另外,GDP刚一诞生就饱受质疑。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的中国官方GDP不被世界银行承认,因为世界银行会计算各国的美元GDP,而中国当时的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有较大的偏差。在1993年汇率改革之后,世界银行才开始使用中国官方的GDP数据。

如果说1993年之前对于GDP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方法论和汇率问题方面的话,之后的担忧则主要集中于GDP数据是不是被人为操纵的。而这种担忧和GDP增长目标脱不开干系。

 “增长目标”在1980年代就有了,但那时它的重要性不如后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在1985年才开始计算GDP,所以它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指标需要一定时间。第二,80年代末的一系列国内外政治事件使得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提高。

1990年公布的八五计划仅仅将经济增长目标设为6%,但两年之后的十四大决定将增长目标从6%提高到8%。会议报告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十四大对经济发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决定将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由原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增长8%至9%。”

一般认为GDP增长目标被设为8%是前总理朱镕基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提出来的,但事实上1992年就提出来了。为什么是8%呢?大部分人认为只有实现8%的增长才能实现充分就业。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就很难解释为什么1990年出台的八五计划将增长目标设为6%。 之后把目标提高到8%的原因似乎主要是一种政治考虑,而非经济的。

某种程度上说,设立一个GDP增长目标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这个目标是合理的。有经济目标作为政府运作的基础,按“数目字”来管理国家,总比以意识形态或者个人关系为基础要强得多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增长目标和毛时代也有很大区别,因为那个时候的目标基本都是基于毛主席的个人想法,而非科学计划之后的结论。秦晖和金雁在《十年沧桑》一书中指出,毛时代的中国经济并非苏联式的计划经济。苏联的计划经济依靠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计算总需求和总供给,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进行分工。事实上前苏联在最优化设计方面是相当领先的,苏联数学家坎托罗维奇获得了197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苏联的厂长负责制也比中国贯彻得彻底得多。而中国呢?厂长负责制在很长时间内是被批判的,科学的计划是不受欢迎的,因此中国与其说是计划经济倒不如说是命令经济,而且缺乏对专业和科学的重视,“瞎指挥”成分居多。因此秦晖和金雁认为将中国的命令经济和苏联的计划经济混为一谈,以至于将两国的转型之路作简单比较的做法决不正确。

我基本同意他们的观点。因此,改革开放之后设定的较为科学的经济增长目标在中国历史上着实是一大进步。然而他的缺点是会使得地方领导有动力来虚报数据。事实上虚报数据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大跃进时期“亩产万斤”,“放卫星”等等就是虚报数据的极端例子,这也为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90年代显然要比50、60年代好得多,但是当前总理朱镕基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宣布中国的增长目标是8%之后,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中国基层又出现了严重的数据虚报现象,因为这种增速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地方上报告的经济数据缺乏真实性,导致国家统计局都不相信地方上的数据。从1998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一直都低于各省GDP的总和。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质疑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的真实性。他们的论据是统计局的绝大部分数据还是要基于地方上的报告,因此如果地方上的都失真的话,全国的数据也不可能十分准确。匹兹堡大学教授托马斯 罗斯基就认为1998年和1999年的中国GDP增速被严重高估,他认为实际GDP增速只有2%左右,远远低于官方公布的7-8%。

为了应对这些质疑,统计局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但却也未能平息质疑声。明天再来谈这个。

话题:



0

推荐

影子中央银行

影子中央银行

15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影子中央银行”是每周六于北京大学举行的讨论会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3年 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