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影子银行”已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研究机构已经发表了相当多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不过,由相关从业者本人撰写的文章却并不多见。因此,张化桥先生所著的《中国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Inside China's Shadow Banking: The Next Subprime Crisis?)一书,便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作者长期供职于瑞士银行,并于2011年至2012年出任广州花都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他在书中提供了很多一手的信息和材料,使读者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了解中国金融体系,尤其是影子银行的运行情况。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才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广义上说,它是指那些提供与传统银行业务相似服务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然而,影子银行在中美两国有着不小的区别。在美国,它的诞生是由于金融工程的发展,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金融衍生品。在中国,它却和金融工程关系不大。正如作者所言,中国影子银行的诞生,主要是因为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由于贷款利率长期过低,信贷需求一直特别旺盛,衍生出了一些数量型的监管工具,如75%的贷存比要求,每年固定的信贷额度等。另外,由于存款利率过低,储户长期都在试图寻找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手段。中国的影子银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因此,它基本是非常传统的存贷业务,只不过面向存贷双方的利率都更高,而且,这些业务被隐藏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或由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非正规金融机构来执行。过去,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民间借贷。近年来,金融监管放松使银行理财、信托和券商资管等业务飞速发展。银行理财始于2004年,目前达到了10万亿元左右的规模;信托业资产过去五年增长超过7倍,从2007年底的不足1万亿元到2012年底的接近8万亿元;券商资管的资产规模在15个月内增长10倍,截至2013年3月已经超过3万亿元。

  在这种背景下,作者于2011年6月离开瑞士银行,投身于影子银行,看上去是非常明智且“钱”途无限的选择。不幸的是,他所从事的小额贷款业务,是影子银行中受到监管最严厉的部分,规模也比其他影子银行要小得多。根据规定,小贷公司的最大贷款规模,不能超过其资本金的150%。以作者供职的万穗为例,该公司有1.5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那么,可贷出的最大额度只有2.25亿元。相形之下,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面临的限制都宽松得多。这令作者深切感到不公平,因此四处奔走呼吁放松对小贷公司的杠杆限制。然而,各种努力大多以碰壁告终,几经挫折之后心灰意冷,加上万穗的大股东转让了股权,内部发生一些斗争,作者结束了在万穗小贷的这段不算成功的短暂岁月。

  在书中,作者直言“银监会对小贷行业有明显的敌意”,并认为“除了银监会,其他政府机关也对小贷公司持有负面看法,认为小贷公司危害金融业的稳定”。作者还指出,小贷公司遭遇的困境,某种程度上可归咎于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官僚主义。小贷公司是央行极力推动的项目,所以一向和央行有龃龉的银监会就设置了重重障碍。另外,小贷公司的直接主管部门,是各地方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简称金融办)。此前,金融办本无任何监管职能,因此也狠狠地利用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权力。这些挑战监管当局的说法,不可谓不大胆。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许多让人大开眼界的业务模式。小贷公司从事的一种主要业务,是为企业提供超短期的“过桥贷款”。在一笔银行贷款到期的时候,银行往往会要求其客户(也就是企业)先归还这笔贷款,然后再续借一笔新的款项。这种操作是为了防止企业借新还旧,可以说其本意是好的。问题在于,这中间往往有三天到五天的时间差,而大部分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调出足够的资金来归还银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企业会向小贷公司借钱。由于企业给出的回报率高达1%-2%,小贷公司们趋之若鹜,并纷纷和银行的内部人搞好关系,以赢得这些业务。然而,小贷公司既没有获得任何抵押物,又缺乏对客户资质的调研。因此,“生杀大权”全系于银行之手。尽管在知情之后,作者立即制止万穗从事类似业务,但是他的竞争对手们,却并没有停止的意思。由于很多小贷公司都从事风险极高的业务,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对小贷公司的风控管理十分忧虑,因此拒绝了和万穗开展合作的提议。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小贷公司,乃至整个影子银行体系?从公平的角度看,对小贷公司实施比其他金融机构严格得多的杠杆率限制,显得非常不合理,甚至有歧视之嫌。然而,既然不少小贷公司确实在从事风险系数高的业务,那么似乎就没理由放松对其监管。上面提到的限制,也就谈不上歧视了。

  作为效率最高、吸收就业最多的商业主体,小微企业理应获得适当的金融支持。由于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小贷公司绝对不应被打压,甚至应该被鼓励。但是,放开杠杆率是不是一个合适的鼓励措施呢?众所周知,中国的商业银行趋于同质化,大中小银行都在努力争取大企业、大客户,对于小微企业贷款并非十分热衷。这一点,也曾引发了王岐山的批评。在这种背景下,假如允许小贷公司大举扩张,是否可能使得这些小贷公司“银行化”——竞相追求大企业,而忽视小微企业呢?假如允许小贷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包出售给信托和银行,并进而转售给信托和银行理财的客户,如果贷款变成了不良,谁来承担这个损失呢?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放松监管便应该三思而后行。

  对整个影子银行体系,我们也面临同样问题。不可否认,影子银行在推动利率市场化,实现资本更有效配置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影子银行蕴藏的风险,对其飞速扩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传统银行有大量的资本金,并为可能的损失提取了大量拨备,而影子银行的“护城河”要比传统银行窄得多。这意味着,它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差。何况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都因其“大而不倒”而被人诟病,影子银行的扩张就更值得警惕。

  事实上,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步伐可能过快。从银行理财到信托产品,从券商资管到基金子公司,这一系列都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金融监管当局放松监管时,未能预见到其发展之迅猛,以至于目前连影子银行的总体规模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更未能解决谁承担最终违约风险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将是:只要有机会,人人都不顾风险地拼命扩张;只要规模做大,就有“大而不倒”做盾牌。因此,监管当局必须放慢脚步,先将现有影子银行纳入监管框架,再讨论其他的金融创新。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个信贷泡沫,正如作者所言,这或是下一次金融危机的来源。■

本文是对 Joe Zhang, Inside China's Shadow Banking: The Next Subprime Crisis?一书的书评,原载于《中国改革》2013年9月刊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8-29/100575424.html

话题:



0

推荐

影子中央银行

影子中央银行

15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影子中央银行”是每周六于北京大学举行的讨论会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3年 15篇